牡丹江“淘金”地,山东人的“盲流点”,沂蒙山人多

牡丹江“淘金”地,山东人的“盲流点”,沂蒙山人多

原标题:牡丹江“淘金”之地,山东人的“盲点”,沂蒙山人头攒动。

穆棱是黑龙江牡丹江的一个县级市,与俄罗斯毗邻,有44公里的边境线。

穆棱因穆棱河而得名。

但在山东人的印象中,穆棱以“淘金文化”和“闯关东”闻名,因为穆棱河西镇是东北著名的淘金谷,淘金热持续了150多年。历史上,有太多的山东人跋山涉水来到这里。

清初满清入关,定都北京。后来为了保护“龙兴之地”,出台严厉措施,禁止汉人出关,“禁”长白山、鸭绿江、图们江以北千里。

这一时期,“东进”的山东人很少。嘉庆八年辽宁省档案馆《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对吉林将军衙门所辖官村进行了统计。当时吉林的难民只有246人,白求恩最多,只有398人。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对东北的管理逐渐松懈,内地大量人口开始“冒险东进”以求生存。

但是很多山东人来东北采集人参。当时的采参人进入深山,搜寻人参时人人手持压草的独木棒。另外,野山参在东北被称为“棒槌”,因为出现了“山东棍”、“穷棍”等代词。

光绪七年,吉林将军明安开始开发穆棱,从山东招远、辽宁锦州等地招募了18个家族61人来到穆棱,成立了垦荒局。

不久后,穆棱金矿被发现,“闯关东”风起云涌。史料记载:清朝光绪十年,穆棱私人采金者达五六千人,民国时达数万人。头道沟、炮手沟、碾子沟、大围子沟、干沟子、青金沟、老金沟这七个采金人,全国闻名。

1910年,在这个花生之地,清政府建立了穆棱县。从此,山东人越来越多。1914年出版的《龙江旧闻》上写着:“山东人找个同乡居住,称近亲...,而且他们吃了好几年的苦,结果几千块钱。”“山东人来(黑龙江)的,叫‘跑关东’。

据统计,解放前,穆棱“闯关东”的山东人主要来自烟台、威海等沿海地区。

解放后,很多来穆棱的山东人都是来自山东沂蒙山。一项调查表明,从1964年到1978年,从山东沂蒙山流入穆棱的外地人有4万人,包括临朐人、五莲人、兰陵人、郯城人等。这些人根据家乡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屯子。

随行的司机师傅告诉我们:当时穆棱本地人称这些村人为“盲点”,他们摆脱不了。后来,他们不得不成为常规。他们是“闯关东”一代,两地生活,衣食无着。过年的时候天寒地冻,他们最想家。有的人喝一碗冰镇的凉水,所以是过年。

正是因为山东人勤劳、朴实、勤劳,这块传说中的“苦寒之地”日新月异,很多亲戚、老乡都被召唤过来。

今天的穆棱是“中国大豆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2021年中国安全食品百强县市”,有山东人的奉献。

如今,“盲点”已经被第二代、第三代“闯关东”遗忘,就连老人们也逐渐把这个名字作为记忆中的一个符号。

但是,在任何一个“山东村”,走进去听到的依然是纯正的山东口音,无论大人小孩。村里的人最喜欢煎饼和大葱,那是乡愁的味道。

随着交往,你会发现,没变的是山东人骨子里的“真实力”,是一个需要帮助别人的家庭的“暖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牡丹江“淘金”地,山东人的“盲流点”,沂蒙山人多
本文地址:http://4879931.55jiaoyu.com/show-397213.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