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记录了物候,人们习惯根据节气安排农活。新华社
春分刚过,清明将至。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中,时光飞逝。二十四节气的概念是从夏朝到周朝逐渐确立起来的,已经被广泛使用了两千多年。它不仅包含了当时先进的科技知识,在历史上推动和服务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今天的气象研究也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气象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份珍贵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需要学术界和公众进一步挖掘和感知。
从诞生到形成,二十四节气的科技史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的背景知识。从历史上看,二十四节气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完善过程。在中华文明早期,先民生产力的增长和人口再生产促进了天文、气象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他们努力探索周围天气和环境变化的原因,用朴素的自然观解释世界,在观察天象、探测节气、形成谚语、识别自然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
天文学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密切。中国古代有发达的天文观测,促进了古代气象学的发展,使中国古代气象学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天文学的思想体系和特点。应该说,二十四节气既有气象意义,又有天文历法意义,可见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气象学的影响之深远。
中国古代人非常重视天文和气象的观测,在对天空的观测中,气象观测自然产生了。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属于龙山文化陶寺遗址。考古学家确定其遗址日期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古天文台遗址。通过实地模拟观测,专家确定陶寺早期遗址的夯土柱是用来建造观测缝的,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观测日出、确定节气,还可能观测其他天象。这说明先民是利用两个土柱之间的空隙来观察太阳的变化,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的。
这在当时是一个“高科技”的内容,或者说代表了强大的“硬”实力。因为这样的观测需要考虑周围的环境,空气体能见度,历年的位置变化,节气记录的可靠性和对比等。,这不仅需要天文、气象、地理、数学等方面的一些知识积累。,也反过来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而且这种观测方式是从漫不经心地看日出到在特定参照物和固定模式下观测的转折,甚至是从定性到部分定量的飞跃——这在4000多年前是相当了不起的科技!
二十四节气不是这样诞生的,也是经历了变化的。
尧舜时期,先民在生活经验中逐渐发现了节气在一年中的周期性变化,并从口口相传中提出了一些节气概念,逐渐出现在文字记载中。这些名称很多都与今天的不同,如“太阳-中国、太阳-永、子夜、短日、分、至、开合、昼夜、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夏至”等。其中一些节气名称逐渐消失。《尚书·尧典》中有早期关于节气的记载,其中有“太阳在正午,太阳总是在半夜,太阳是短暂的”等文字,这可能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节气。
《夏郑潇》可能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历书,民间农历有时被称为“夏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部历书的影响。在这本书里,根据天文历法,有许多节气的名称,如《夏·郑潇》中记载的“正月”。这些节气逐渐被吸收到二十四节气中,夏历一直被广泛使用到今天,因为它能促进农业活动,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基础之一。
在周朝,中国先民用土规测量日晷(即在平面上竖起一根杆子测量正午日影的长度)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春秋战国时期,关于节气的词语更加丰富。《管子》提出“不知四季是失国之根本”,说明当时的社会对气象等季节因素的重视和应用。《管子》还记载了许多节气系统和其他气象相关知识。在当时的节气系统中,共有30个节气系统,分为春秋8节,冬夏7节,每个节气12天。这是二十四节气的早期形式。《关下》中说“审时度势”,就是说人类只有知道了包括节气在内的天地千万种天气事件的规律,才能不违背这一规律,才能很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管子》还论述了气象规律在军事战争中的应用,从气象方面促进了齐国的称霸。
节气本质上反映的是一个客观规律,所以大家的理解和称谓都趋于一致,逐渐有了相对一致的二十四节气概念。中国二十四节气最完整、最完整的记录和名称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了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淮南子》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所作。很多人熟悉它,是因为它以道家思想为主导,融合了先秦诸子学说。其实书中有很多关于自然现象的论述,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气象学的贡献,不仅首先完成了二十四节气的论述,还记载了对风和湿度的观测。
日历、农业、气候学...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古代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产生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对中国古代各种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里,我们仅以它对历法、农业和气候学的影响为例。
二十四节气对后世的历书制作影响很大,深深地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二十四节气被收入其中,给指导农牧业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太初历”也把没有气的月份作为闰月,比以前的岁末闰法更合理。
对节气农业的影响更大。比如冬至时间的精打细算,有利于来年农业生产的安排。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冬至的具体时间不尽相同。比如南宋南迁后,冬至的日影长度与中原不同。著名古籍《舒舒九章》中也有天文历法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计算。比如《推气治历》的问题:“无道问太师考。清四年戊午为岁,冬至三十九日九十二时四十五分,少定三年庚寅为岁,冬至三十二日九十四时十二分。想得到嘉泰佳子的年龄、年龄、中间的斗分几何?”“气骨”指的是冬至。
其他节气也是如此。农业学者曾雄生指出,秦的书对冬至等节气有详细的计算。这一点在《探日》中有所提及,书名是《历代问景,惟唐代大衍历最密。在这种历法中,阳城冬至景为一尺七寸一分五十秒,夏至景为一尺四寸七分七十九秒,与大衍历相同。今年的禧年日历开始了。临安府冬至景18寸2分25秒,夏至景9寸。想在临安府看夏至,离羊城夏至还有几天。与《大衍历》中的夏至景象相比,大小和几何有什么不同?”要算出当时的临安府,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夏至后多少天,日影的长度等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夏至的长度——地球上两地纬度不同时,日影的长度也会不一样。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农业气象科学萌芽较早,发展迅速。二十四节气逐渐出现后,更具体的七十二候与之相对应,农业生产主要以天文、气象、物候等综合知识为指导——五天为一个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七十二候,一个节气三个候。出现在几千年前,反映季节和农耕活动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现在,各种描述和预报天气的谚语仍然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生着影响。
二十四节气也反映了物候的变化。唐高祖时代,令狐德芬在他的《周树》一书中记录了节气和物候现象,如“刺中桃花始”。根据这一记载,并辅以其他文献,许多气象学家和气候学家认为,唐代黄河流域的气候较为温暖。这一发现使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有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历史坐标——古节气和物候研究现已成为当代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与天文观察节气密切相关,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光明/视觉中国
挖掘传统气象科技文化遗产推进现代气象研究。
对气象通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气象的历史发展与世界气象的历史发展有共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一方面,中国相对封闭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古代气象学的地域特征更加明显;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使得中国古代气象学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它注重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积累气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被投入到非常重要的实际运用中。这在二十四节气中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气象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天”与“气”的同源,使中国古代气象学从一开始就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从哲学思想上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同时期西方气象学的发展道路。其文化和地域特征构成了中国四千多年古代气象史的基调。其中,既有天文意义又有气象意义的二十四节气,流传千年,成为中国典型文化传承的载体。
中国古代气象学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代表之一。科学史上公认中国有四大传统学科:传统天文学、数学、农学、中医学。但气象科技史学者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中国传统古代气象学自然成为第五传统学科。其中,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传统气象科技知识促成了这一结论。
中国的古代文献和古籍广泛记录了古代人观察自然、了解气象的重要信息。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他们发明了测量风、湿度、降水、物候等的古代气象仪器。,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互雨、观天、候天等气象理论。,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积累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气象科学知识体系,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气象文物,即气象科技文化遗产。
笔者甚至认为,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四大传统学科或多或少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然而,中国古代气象学在今天并没有完全消失,尤其是以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为中心的古代气象学知识框架仍然在中国社会中流行,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二十四节气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有4000多年历史的气象科学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群。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气象科技史、物候学研究、农业气象学、气象科普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对气象预报和公共服务研究也具有启示意义。比如中国人喜欢的二十四花信,就和二十四节气知识直接相关。花因地而异,同一个地方年年略有不同,因此准确预测相关的旅游和经济活动非常重要。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应用科技知识和文化遗产,可以充分发挥其现代价值。
气象作为科技型公益事业,挖掘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对于实现气象现代化创新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气象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同时,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气象科技发展的悠久而深刻的历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气象科技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构建我国气象科技文化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和气象科技文化内涵,服务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气象强国的需要。
(作者:陈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光明日报》(2022年03月31日16版)
【纠错】本文地址:http://4879931.55jiaoyu.com/show-280234.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推荐文档
- 11.德阳科贸职业学院中职部软件技术专业专业介绍
- 12.沈阳所有的本科专科大学名单(2025)
- 13.2025中国艺术类大学排名(校友会版)
- 14.湖州市第二中学_湖州招生网
- 15.重庆高中学校升学排行2022(附高考成绩)-2023参考
- 16.武汉江南技术学校2025年宿舍条件
- 17.河北传媒学院是几本?是985和211吗?
- 18.2025怀仁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招生计划招生人数是多少
- 19.2025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评价怎么样,学校好不好
- 20.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网站网址
- 21.2025哈尔滨工程大学专业排名一览表
- 22.天津音乐学院是什么样的大学985还是211高校(附王牌
- 23.2023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2025参考)
- 24.雅安市十大高中排名(最新)汇总
- 25.烟台三中2022录取分数线(2023参考)
- 26.往年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河北工业大学?(2025年参考)
- 27.陕西数控加工中职学校排名榜(最新)
- 28.长安大学附属中学_西安招生网
- 29.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_孝感招生网
- 30.江阴第一中学2021年宿舍条件
- 31.2025年军校体检项目一览表及军校体检要求
- 32.乐清三中2022录取分数线(2023参考)
- 33.2025沈阳排名前三的艺术学校名单
- 34.2025张家口排名前八的公办中职学校名单
- 35.苏州技校_苏州有哪些技校_苏州招生网
- 36.武汉2021年哪个航空服务学校就业比较好
- 37.2023陕西大专院校排名名单一览表
- 38.广东惠州中考普高录取分数线(2022)-2023年参考
- 39.富县高级中学网站网址
- 40.邦博尔湖州招生网_湖州招生信息_湖州招生考试平台
- 41.邦博尔哈尔滨招生网_哈尔滨招生信息_哈尔滨招生考试平台
- 42.东北农业大学是什么样的大学985还是211高校(附王牌
- 43.杭州所有的本科专科大学名单(2025)
- 44.六盘水第二中学网站网址
- 45.2025四平各区重点高中学校名单及排名表
- 46.招生信息_永丰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47.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地址在哪里
- 48.往年高考多少分可以上西北政法大学?(2025年参考)
- 49.西安科技大学有哪些专业
- 50.广东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职业学校名单一览表
- 51.中南大学_长沙招生网
- 52.淄博职业学院评价怎么样,学校好不好
- 53.中南大学招生录取分数线
- 54.汶上一中2022录取分数线(2023参考)
- 55.柳州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怎么样、好不好
- 56.郫县第四中学怎么样、好不好
- 57.德阳外国语学校2021年学费、收费多少
- 58.太原六十三中、太原六十四中2022录取分数线(2023
- 59.河南省实验中学2022录取分数线(2023参考)
- 60.吉首大学医学院_湘西招生网
- 51.让我们一起阅读宋诗与宋词
- 52.怎样治愈面试紧张综合症-克服紧张
- 53.金晨王子异主演都市剧《不会恋爱的我们》
- 54.黑胶回潮 收藏不如聆听
- 55.求职面试陷阱案例解读
- 56.成都广信数字技术职业学校往年秋季招生简章
- 57.成都读高铁学校要多少学费
- 58.计算机二级多少分算过
- 59.在医院实习请假条怎么写
- 60.个人简历自我评价【荐】
- 61.四川省工业贸易学校网址
- 62.四川天一技师学院奖学金及资助补助政策
- 63.四川省达州经济贸易学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都学些什么?
- 64.四川铁路运输学校的办学质量如何
- 65.四川往年女生读电子商务学校
- 66.四川省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开设专业与收费标准
- 67.四川省盐业学校(四川省轻工工程学校)地址在哪里
- 68.四川省卫生学校2023招生专业有哪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怎么样
- 69.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五年制大专招生计划
- 70.四川西南航空专修学院报名简介

